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三·五”時期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的重要熱點問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各地區的經濟總量和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由于特定時期下非均衡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集聚了大量產業發展要素,逐步形成了以東部沿海為“中心”、中西部地區為“外圍”的經濟地理格局,中心與外圍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發展差距。早在“九·五”時期我國就開始注重經濟協調發展,提出諸多旨在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相關政策。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不平衡的矛

2、盾愈發突出:一方面,工資收入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另一方面,生產效率差距也有沒明顯改善,顯然不符合“協調”的發展理念。另一個顯著的特征性事實是,產業協同集聚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國際上經濟發達的國家(地區)均形成了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產業協同集聚發展成為優化產業布局、提升本地經濟的重要手段。中國也非常重視產業協同集聚發展在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頒布相關政策以鼓勵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協同發展。城市層面,相繼提出積極

3、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使城市產業結構由制造業單一驅動向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轉化,通過頒布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在本地選址。
  長期以來,中國地區間“收入”和“效率”差距的不斷擴大抑或未改善,迫使我們反思是否以往忽略了關鍵的變量(或機制)使得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一重大問題的討論并不充分。那么,產業協同集聚能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關于“產業協同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仍處于分離狀態

4、。因此,研究產業協同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從具有“產業”和“空間”二重屬性的產業協同集聚為切入,緊緊圍繞現實背景,直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個中國重大現實問題,運用空間經濟學理論,通過構建“產業協同集聚—空間結構調整—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搭建起了產業協同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間內在聯系的橋梁,重點分析了產業協同集聚的工資收入增進效應、生產效率增進效應以及產業協同集聚效應的空

5、間邊界,并利用中國的經驗數據對研究重點進行了實證上的檢驗,從而為區域經濟進行“收入”協調和“效率”協調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即以空間結構調整和優化帶動產業協同集聚從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長三角城市群產業協同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案例研究進一步驗證了本文觀點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實現路徑借鑒。最后,本文還提出“產業聯動—空間聯動—制度聯動”的空間結構調整三維政策體系以帶動產業協同集聚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依據本文的分析框架和邏輯

6、思路,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之后,得到以下結論:
  理論方面:第一,產業協同集聚與空間結構存在互動機制。借鑒Fujita&Thisse(2012),理論上根據均衡條件的不同會產生兩種空間結構:(1)高首位城市空間結構。均衡時,隨著人口規模的增長,空間連續性下城市空間規模不斷擴張但不會生成新的城市;勞動力的福利水平先增加,當人口規模達到某一閾值,后降低;(2)扁平化城市空間結構。均衡時,存在一個人口閾值,低于該閾值時勞動力的

7、福利水平不斷提高;而當人口規模超過該閾值,扁平化城市空間結構原有均衡打破,會形成新的城市進入另一個均衡,從而使勞動力的福利得以提升。第二,產業協同集聚能夠促進工資收入和生產效率增進。通過整合異質關聯和引入中間產品部門,在拓展、整合和推演Redding&Venables(2004)和Fally et al.(2010)以及Ciccone&Hall(1996)模型的基礎上,研究表明產業協同集聚具有工資收入增進效應和生產效率增進效應,為區域經

8、濟進行“收入”協調和“效率”協調提供了理論支點。
  實證方面:第一,根據既能反映“協同質量”還能反映“協同高度”的修正E-G指數,基于2004-2012年中國經驗數據的測算發現:中國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水平呈現典型的“中心—外圍”經濟地理格局;中國城市工資收入和生產效率具有相似經濟地理結構特征,且根據Moran'sⅠ指數,中國城市工資收入和生產效率存在空間相關及其距離衰減規律特征。因此,實證上需要考慮空間維度,選取

9、合適的空間計量模型才能得到更為準確和穩健的結果;第二,產業協同集聚工資收入和生產效率增進效應實證分析表明:(1)二者的確存在“空間依賴”,考慮空間維度的計量分析驗證了產業協同集聚的工資收入增進效應、生產效率增進效應和空間外溢效應,即臨近空間工資收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也能帶動本地工資收入和生產效率的增進;(2)產業協同集聚工資收入增進效應方面,存在較大地區差異和行業異質性,為差別化、精細化指導地區工資收入提高提供了依據;(3)產業協同集聚生

10、產效率增進效應方面,存在地區差異特征,中西部地區城市仍以投資驅動為主,而東部地區城市形成了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多路徑均衡發展態勢;產業協同集聚的效率增進效應還具備行業異質性,不同行業間協同集聚對效率增進的作用大小不同;第三,產業協同集聚“收入—效率”增進效應的空間邊界估計結果顯示:空間溢出在300KM左右范圍內最強,即周邊300KM左右范圍內城市的產業協同集聚水平的提高同樣會提升本地的“收入”和“效率”。那么,

11、產業協同發展、集聚發展不應該僅限于單個城市,特別是在城市擁擠效應凸顯的情況下,應在更大的空間范圍進行協調;同時,考慮到300KM左右的空間范圍與城市群的空間規模相吻合,以城市群經濟的打造進行產業協調具有現實可行性。因此,產業協同集聚效應空間外溢邊界的確定為突破行政區劃限制進行產業協調和同城化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第四,長三角城市群產業協同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案例分析進一步驗證了上述結論;同時,其“產業—空間—制度”三維特征的城市群經濟

12、空間結構調整路徑的案例啟示對于本文政策體系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政策建議方面,本文形成了“產業聯動—空間聯動—制度聯動”進行空間結構調整和優化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產業層面,需要聯動發展的產業政策指導以加強產業關聯、促進產業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張,提升“協同高度”和“協同質量”,以產業協同集聚建設提升城市群經濟發展;空間層面,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聯動發展調整和優化城市群空間結構,有效降低運輸成本、促進要素和產品的城

13、際流動,強化產業關聯、推動城市群產業聯動;制度層面,應該突破行政壁壘限制,進行城市群經濟下的制度聯動發展,統籌引領城市群的產業聯動和空間聯動,實現產業、交通和市場等一體化的同城化設計。
  本文的獨特之處和可能創新在于:一是視角方面。本文運用空間經濟學理論,以產業協同集聚為切入,構建了“產業協同集聚—空間結構調整—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厘清了“產業協同集聚”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之間的內在理論聯系;二是理論方面。產業協同集

14、聚與空間互動的內在機制和效應研究是現有研究的空白地帶和薄弱環節。本文在拓展、整合和推演經典模型上的理論與實證,使得對產業協同集聚這一典型空間經濟問題形成了“現象→機制→效應”的完整分析脈絡,補充了現有理論;三是實證方面。本文在E-G、D-O以及Colocalization指數等基礎上,構建了適用于本研究的產業協同集聚水平測度指數,并以此進行了統計和回歸分析。另外,空間計量手段的使用,非常切合中國非均質空間大國特征和關鍵變量的空間依賴特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